图片·故事|“蚕宝宝”织出美好新生活
来源:百色纪检监察网编辑:陆安娜作者:黄宗孝 麻安逸发布时间:2020-07-01 09:22点击:
“村支书周生飞带领村民成立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有稳定收入,太感激他了。”日前,凤梧镇纪委书记麻安逸在升平村检查产业脱贫情况时,该村仁板屯贫困户韦昌飞乐呵呵地说道,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这些年,韦昌飞在合作社养蚕基地做工,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2019年已经实现脱贫。
近年来,升平村的村民就是依靠种桑养蚕,让“蚕宝宝”编织出美好新生活的。目前,该村有15人像韦昌飞这样的贫困劳动力在养蚕基地实现就业、提高收入,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升平村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33人,是凤梧镇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2014年,周生飞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的“一把手”,他始终牵挂着村里的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奔康问题,此前,他本人多次尝试各种产业发展,养过牛,养过羊,养过猪……结果都失败了。
屡受挫折,并没有让周生飞停下探索大石山区脱贫致富路子的脚步。经过不断摸索,他终于找到一条在石头缝里“抠”出脱贫产业的好路子——种桑养蚕。
2015年,周生飞率先在村里种植10亩桑树,尝试养蚕,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他通过勤劳的双手,为村民树立了榜样,当年,就带动8户农户加入到种桑养蚕产业中来,提高了群众的收入。
经过几年的摸索,周生飞更加认定,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是大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子,但仅仅靠群众零星种养无法做大做强养蚕产业,这也成为升平村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8年12月,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升平村在群众家门口建好了“扶贫车间”。这开山劈石建成的“扶贫车间”本来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村党支部书记周生飞却犯了愁,“升平村地处偏远,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这引进企业实在困难啊”。
眼看着建成的“扶贫车间”成了“闲置车间”,周生飞再也坐不住了,在凤梧镇党委、政府的鼓励下,他主动召集村“两委”成员商量,决定成立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里的“扶贫车间”发展种桑养蚕,最大化发挥“扶贫车间”的作用。
在周生飞的带领下,升平村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成立,全村入社社员341户。合作社由村“两委”统一管理,以合作社的名义租用村里的“扶贫车间”养蚕,收入按比例部分归村集体所有,部分给社员分红,村里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到“扶贫车间”做工,增加经济收入。
2019年初,“扶贫车间”改造成为标准蚕房两间,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合作社在村“两委”的协助下,租用农户土地种有桑园69亩,当年试养3批幼蚕,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已经出售蚕茧4批,收入2.3万元。现在,全村种植桑园达110亩,种桑养蚕已经发展成为升平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成了名副其实的脱贫产业。
在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下,今年该村共有贫困户34户发展各类产业,整村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97.2%。
每当说起“扶贫车间”养蚕的事,周生飞都感慨道:“升平村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过去想做的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利用‘扶贫车间’养蚕,既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升平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养蚕户”的运营方式,吸纳贫困户参与,鼓励贫困户入股,让贫困户从帮扶对象变成“股东”,直接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获利分红,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蚕房里的“蚕宝宝”,每天在为升平村的村民们编织着美好新生活。
同时,在镇纪委的推动下,村监督委履行好监督职责,加强对合作社生产经营状况的监督,把控合作社经营成本,跟踪合作社经营效益情况,探索“合作社+监督”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公私不分、管理混乱问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让贫困户有了稳定增收来源,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在贫瘠的大石山区,只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从思想上搭起向上的‘梯子’,让贫困群众想‘攀’、敢‘攀’,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推动真脱贫。”周生飞深有感触地说。(平果市纪委监委 黄宗孝 麻安逸)
蚕茧喜获丰收
周生飞(图左二)现场指导工人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