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者皆由俭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编辑:廖胜钒发布时间:2023-08-22 10:15点击:
从政先修德,“德”从哪里修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给出的答案是:“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用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话作了这样的论证:“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意思是,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人如果能做到俭朴,就会减少贪欲,远离灾祸。这番见解,至今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之所以写这封家书,是因为年仅20岁的司马康即将出仕任官,而当时的社会承平日久,风俗日益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司马光敏锐地洞察到这些现象,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牢记“俭能立名,侈必自败”的道理,为从政打好基础。史料记载,司马康谨遵家教,一生审慎俭素、清廉方正。好友范祖禹在司马康去世后,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廉洁,未尝言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古往今来,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那些挥霍家财、追求奢侈享受的,最后没有不衰败的。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其原因在于,贪图安逸、溺于奢华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因此,真正的智者总是节制有度,通过“穷养”来磨炼心智,保持清醒的头脑。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朱子家训》则倡导从日常生活入手,“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这些皆落脚于一个“俭”字。其道理在于,内心的宁静平和是建立在俭朴和淡泊的生活之上的。所以,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自己却能“乐亦在其中矣”。
戒奢崇俭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映照着党的初心使命。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达陕北延安,他所看到的是,毛泽东住着简陋窑洞,周恩来睡的草席土炕,彭德怀的衣服“那是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斯诺由此感慨,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是“兴国之光”。如今,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