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编辑:廖胜钒发布时间:2023-02-15 09:04点击:
“爸,您和叔叔都老了,就不干那么多农活了,地耕不完就留给别人做吧。”每年春耕时节,看到老父亲弯着腰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我都莫名地想要帮上一把,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极力劝说老父亲不要劳累过度,但老人家总是不听。
“农民不种地能干什么,不种地当什么农民?”父亲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由于在外工作,我只能尽量利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回来帮帮忙了。
父亲不愿放下手中的农活,我也能理解。小时候,我经常听父亲唠叨过去的事情。他说我是幸运的,出生时赶上了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大家干劲十足,虽然家里还有两个残疾的叔叔,但是种粮多,一家人吃饱穿暖不成问题。可是,父亲小时候的境遇就不一样了,他尝尽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
“我13岁的时候,你爷爷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落在我肩上,每天起早贪黑,不停地劳作,却总是吃不饱,还啃过树皮、吃过草根,上顿不接下顿的。”老父亲每次讲到他的人生境遇,无非就是教育我们后辈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老父亲说,那个年代物资极其匮乏,青壮年劳力经常上山砍伐木头扛到几十公里外的集镇上卖钱补贴家用,特别是换取食盐、大米之类的生活用品回来,一个往返就是一天一夜。有一次,父亲和叔叔每人扛着一根百来斤重的木头急匆匆地往集镇上赶夜路,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又累又饿,半路上叔叔累倒了。父亲背着叔叔到几公里外的一个村落挨家挨户讨饭,终于在一户人家那里讨到一口米粟,这才捡回了一条命。至今,父亲仍时常念起那户人家。
这件事发生不久后,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了,打出来的粮食只要交足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家人铆足干劲多打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此后,父亲和叔叔再也不上山砍伐木头了。后来,国家又废止《农业税条例》,种粮也不用交税了,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现在种粮不用交税,还有补贴,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田地,荒废了多可惜啊。”每当我劝说老父亲歇歇脚的时候,却被他教育一顿。
我们村是山区村,以梯田为主,耕田面积少,田地也较分散,机械化程度很低,播种、收割、搬运全部靠人力畜力,耕作成本要比其他地方高很多,但是老父亲却舍不得放下那一亩三分地。
“吃是吃不了多少,但土地不能丢荒,那是国家给我们的,过去养活了我们8口之家,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父亲依然对田地珍惜如命,并时常教育我。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慢慢读懂父亲的良苦用心。今年,已是我在纪检监察岗位工作的第4个年头,我始终严谨对待任何问题,习惯于把监督工作融入生活中,特别是每每回到老家,看见撒落一地的剩饭、桶里酸臭的米饭、洒落地上的米粒,都会感到惋惜。
“撒一点没事,米仓里都是谷子、玉米,人吃不完了也是拿来喂猪、喂鸡。”现在,老父亲大方了很多,他总会这样解释给我听。也许,他未曾忘记自己饥寒交迫的岁月,也许是现在生活好了,粮食高产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了。(平果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