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廉政文化

清风 | 诚者自成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编辑:廖胜钒发布时间:2024-06-03 10:00点击:

日前,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向社会发布了2023年度“诚信之星”,10个单位及个人获得这一殊荣。他们中,有的坚持诚信经营、质量为先,着力打造有品质有实力的国货品牌;有的以诚立身、自强不息,身处困境仍然不忘履约践诺……这些可敬的人、感人的事,散发出诚信之美,也生动地诠释了坚守诚信人人可为。

 

诚者自成。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部《论语》,有30余处讲到“信”,其中多含守信、真诚的意思。诸葛亮制定的交友信条之一,便是“开诚心,布公道”。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必然行稳致远,事业有成;一个人人崇尚诚信的社会,定会强大兴盛、充满活力。

 

诚实守信,能赢得尊重。北宋词人晏殊14岁时,被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与1000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临考试时,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10天前练习过的,就如实禀报,并请求改换其他试题。这一诚信行为得到了满朝文武的盛赞,被赐予“同进士出身”。一个人可以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只要有了诚信的品格,就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诚实守信,能事业有成。诚信是“百行之源”。在西子湖畔的胡庆余堂国药号,“戒欺”牌匾高悬至今,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先生,主张生意人应该以“戒欺”为本,他在自己的书房里,也高挂“戒欺”匾额,以此为信条,奉为至上,颇为世人称道。无论是生意人还是手艺人,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公民,诚信都是不言自明的标准。擦亮诚信的名片,则事业顺利,否则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诚实守信,能取信于民。春秋战国时,秦国商鞅主张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他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围观的人不相信,谁也不去动它。于是,商鞅又宣布: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50金。这时一个男子站了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50金。商鞅徙木立信,为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对此,王安石曾写诗赞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由此可见,诚实守信不仅是道德标准、处世原则,对于从政者来说,还是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政德。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诚信社会建设,并且取得了可感可触的成效。但诚信社会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推动诚信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每个公民增强诚信意识、坚守道德底线,也需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有力的导向,促使人们养成守信的好习惯,形成人人争做诚信者的好风气。